當人們通過機場和火車站的安檢時,他們會先通過一扇金屬門,然后手動檢查。完成安全檢查過程至少需要3分鐘甚至更長時間,所有違禁品都無法完全消除。
那么,有沒有一種既節約時間和人力成本,又安全可靠的安檢手段呢?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微系統所)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毫米波人體成像設備。
“該設備不僅擴大了危險品查驗范圍,還可以讓被檢查者不用經過搜身,短暫站立3~4秒,就可以完成一次全身安檢。”上海微系統所副研究員吳亮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團隊已經研發出國產毫米波人體成像設備,正將其推向市場。”
“趕上了好時代”
在上海微系統所有一個名字特別的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太赫茲固態技術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毫米波/太赫茲固態探測與成像技術。“簡單點說,我們是做雷達探測與成像系統應用中的關鍵技術研究的。”吳亮解釋道。
自1998年成立以來,實驗室科研團隊通過對集成電路、系統級封裝、系統架構、算法等關鍵技術的攻關,探索從微波頻段,到毫米波段(30GHz~300GHz),再到太赫茲波段(300GHz~3000GHz)的國產化與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路線。
“9·11”事件后,美國與歐洲逐步加快了以機場為典型代表的城市公共安全建設步伐,用毫米波技術逐步取代金屬安檢門,以及X光背散射與透射類設備,就是其中的一項舉措,并在近年來進行規模化、商業化運作推廣,而我國在該領域一直處于空白狀態。
“十二五”期間,在科技部儀器重大專項支持下,中科院太赫茲固態技術重點實驗室團隊完成了毫米波人體成像設備相關“卡脖子”技術攻關,并研制出實驗室原理樣機。好的技術不應該在實驗室束之高閣,為此科研團隊開始嘗試將技術成果轉化落地。
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和中科創星支持下,2016年3月,實驗室的技術成果在杭州落地,成立了杭州芯影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影科技),瞄準新形勢下城市公共安全智慧安防應用領域,開發毫米波/太赫茲人體成像及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產品。
“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成為芯影科技CEO的吳亮感嘆道。2018年6月,國家民航局頒布《民用航空毫米波人體成像安全檢查設備鑒定內控標準》及《民用航空毫米波人體成像安全檢查設備違禁物品探測能力測試程序》,正式將毫米波人體成像設備納入中國民航安檢設備清單,中國由此成為全球第三個、亞洲第一個獨立頒布毫米波人體成像技術標準的國家實體。
最快3秒完成安檢
2016年,芯影科技的毫米波人體三維成像安檢儀在G20峰會外圍的杭州汽車南站得到應用,2017年,該設備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法蘭克福汽配展日均運行8小時,吞吐量超過1700人。隨后,芯影科技在俄羅斯、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技術產品推廣與落地。
產品之所以能迅速占領市場,吳亮認為科研團隊研發的毫米波智能人體全息成像感知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保護技術成果,芯影科技圍繞集成電路版圖、軟件著作權、外觀設計、實用新型、發明專利五個維度在毫米波人體成像技術領域進行專利布局,主要涉及毫米波技術、成像技術、軟件技術、AI技術(CNN深度學習技術)與人體成像安檢設備五個具體領域。
在此基礎上,芯影科技開發的毫米波人體成像安檢儀通過可視化與智能化,能夠發現人體體表與衣物之間藏匿金屬,特別是非金屬違禁品盲區,不僅降低安檢人員勞動強度,還可以大幅提升安檢效率。
“該設備無電離輻射,掃描產生的信號強度僅為手機功率的千分之一,最快3秒可以完成安檢,通過率達400人/小時。”吳亮對技術做了解釋,“毫米波人體成像安檢設備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毫米波對不同物體的不同散射特性,獲取目標場景不同的回波信息恢復場景圖像。”
他進一步說道:“設備采用毫米波全息成像算法,快速恢復近場區域的三維圖像,系統方案將橫向電子開關掃描和縱向機械掃描相結合,兼顧了成像時間和硬件成本,最終實現了小于3秒的單次檢測,這是目前全球最快的檢測時間。”
“CEO是個坐在火山口的職業”
技術要變成產品,遇到的困難往往超出實驗室里的想象。來自實驗室里的創業團隊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如何從實驗室科研工作過渡到企業運營管理。
吳亮介紹道,依據ISO9000 標準,我們先后建立企業自身的質量體系、研發質量體系、研發過程的管控,并從中科院科研項目管理模式逐步過渡到小批量、多品種、有一定計劃性的產品研發與生產模式,強化與深化研發需求導入,研發過程管控,研發關鍵節點評審,首套件與小批量生產過程跟蹤、批量生產品控反饋,以及客戶意見與滿意度反饋等。
第二個難題是,如何協調不同個性研發人員與項目管理?吳亮說:“相對于具備一定規模的成熟公司而言,創業公司在初期很難做到非常細節的、明細化的工作崗位,例如給每一個軟件工程師搭配一個軟件測試工程師等,因此對于研發崗位、職責以及人員能力、心理素質的綜合考量就成為我們定義崗位職責與招聘員工的首選條件,必須具備一同創業心態。”
吳亮笑稱:“初創企業就像一個新生的物種,需要不斷地進化。而CEO則是一個坐在火山口的職業。適者生存,改變不了環境,就需要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
創業之初,以吳亮為首的創業團隊一直致力于培育非民航類行業客戶。“技術成功在產品,產品的成功在細節。”企業管理對吳亮來說是一個新的領域,“雖然無法100%滿足客戶需求,但是通過升級迭代與打磨產品細節,我們正在不斷逼近客戶的真實需求,從而獲得用戶信賴”。
經過3年的市場探索與歷練,芯影科技的產品已經在港口、高鐵、大型活動場所等實現了從0到1的推廣落地。2016年12月,芯影科技研發的智能照相機MD系列02A定型獲得工業國際博覽會創新銀獎。截至2018年,毫米波人體三維成像安檢儀累計銷售與應用超過15臺套。“我們將收益資金全部投入到新的研發和各類資源擴張建設中。”吳亮說。